11年欧冠小组赛最后一轮客负巴塞尔带来的出局苦涩至今仍难忘记,时过境迁后双方再度交手早已是物是人非,但是坐拥好签曼联显然想用一场胜利迎来开门红。面对巴塞尔摆出的防守大巴,穆里尼奥的球队早在上轮对阵斯托克城时就有了尝试蓝本:高位过顶!
不过,单一的手段一旦在一波冲击无法进球,显然会在后续比赛中被对手熟悉、限制。因此,曼联本场比赛需要开发出破大巴的另外一个技能,那就是增加进攻强侧传跑下的轮转速度。
首发阵容
曼联(4-2-3-1):1-德赫亚/17-布林德,12-斯莫林,2-林德勒夫,18-阿什利-杨/31-马蒂奇,6-博格巴(19’27-费莱尼)/11-马夏尔(69’14-林加德),22-姆希塔良,8-马塔(77’19-拉什福德)/9-卢卡库
巴塞尔(3-4-3):1-瓦西利克/23-巴兰塔,17-苏西,36-阿坎吉/25-里维罗斯(77’19-奥贝林),7-祖菲,34-陶兰特-扎卡,5-迈克尔-朗/24-约努西,9-范沃尔夫斯维克尔(66’33-布阿),11-斯蒂芬
高位尝试,绕过对手外围封锁乃破大巴第一招
巴塞尔343的阵型在阵地防守时会变阵为541,外围前锋作为游动点骚扰下,4个中场可以凭借着积极的位移在外围构建防守屏障,而且还能通过补位边路与边翼卫形成一个局部人数占优的限制体系。曼联要想破开对手的大巴,绕过对手外围的封锁直接打击对手身后时一个较为合理的手段。
巴塞尔541体系下曼联的渗透组织十分不顺。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外围高位持球并不断分边尝试下,巴塞尔队的边翼卫前提与中场的俩人总是能在边路局部形成一个人数占优的包围圈。纵然曼联在由右往左的轮转中依靠马夏尔的前插获得推进机会,但是面对包夹马夏尔还是没能有效持球。
这时候,曼联需要做的就是绕开对手外围的限制,直接去打击对手防线的身后。
马塔回撤带出对手中卫、博格巴前提吸引队友边翼卫内收,站在边路的杨就获得了前插的机会。
以高位过顶找锋线的卢卡库,把对手防线吸引过来之后依靠高位的前插与肋部的传切直塞打穿对手防线,由马塔给姆希塔良制造头球射门的机会。
增加进攻强侧的轮转,在空位传中炸出第二招
上轮联赛对阵斯托克城,曼联在上半场比赛尝试了超过10次的过顶尝试。这种不断尝试下的经验积累让曼联在本场比赛中有了战术的范本,但是却未能收获进球。后续的调整中曼联开始增加外围的轮转,这种轮转下费莱尼登场后在禁区内的争顶统治力就让曼联破大巴有了很强的能力。
姆希塔良增加与左侧马夏尔的配合,曼联在外围传切轮转中分边,进行由中到边再最终到中的打击,最终制造了绝佳机会。
姆希塔良开始拉到左侧与马夏尔、布林德不断配合后增加轮转转移。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马夏尔的回收、布林德的前提以及卢卡库的空位接球(比赛20分钟之后曾连续以小组配合打击对手防线)后杨教授在右侧持球,面对包夹走外线传中到禁区,给后点的费莱尼送上助攻。
通过这种外围的轮转后的分边,在费莱尼登场的情况下,曼联最终在对手大巴防守下收获了进球。这个进球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在漫长赛季中,作为强队的曼联势必会迎来对手龟缩反击的时刻,而这种以比赛锤炼出的破大门第二招,届时将发挥威力。
锁定胜局!趁对手压上打击对手肋部
在下半场比赛中,巴塞尔一改上半场龟缩防守的踢法,开始在外围逼抢、进攻冲击上展现出不俗的发挥。在组织梳理出现问题的情况下,穆里尼奥的临场调整十分关键,他撤下马塔让球队的中前场串联能力稍微下降,然后让善于跑动的林加德以及拉什福德登场,主要的目标就是打击对手加强进攻与逼抢下在肋部的空间。
巴塞尔极强的机动逼抢以及边翼卫坚决的前提。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巴塞尔在高位依靠更加积极的跑动在最终断球,此后推进时,巴塞尔面对曼联的就地反抢不太顺利的情况下他们的边翼卫前提依然十分坚决,后续球队中卫在没有出球线路的情况下只能回带然后把球交给门将。最为关键的是,巴塞尔的这种坚决地前提就给了曼联打击他们边路肋部的机会。
曼联瞄准对手肋部空间进行尝试。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曼联高位持球并转移到边路时,巴塞尔的左中卫巴兰塔前提幅度很大,而他身后的空档就留给了替补登场的奥布林。
在林加德边路持球的情况下,卢卡库游弋到肋部高位以及费莱尼的前插就让曼联形成了肋部的快速传切,后续费莱尼倒三角传中在禁区内只有稍微折射影响,后点空位的拉什福德包抄射门得分。
结语
一场3:0的大胜让曼联欧冠小组晋级之路奠定了基础,球队可以静下心来备战周末与埃弗顿的焦点赛事。
除了比分之外,本场曼联最大的收获就是此前演练的高位过顶球破大巴的战术思路逐渐清晰成型,而且在本场比赛里通过边中结合在外围大范围的轮转最终收获第二种战术。这对于赛程较长的英超来说,意义重大。
(开水没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