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阁水哥,谁听水讲。《世说新语》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做《魏武捉刀》。讲的是某日匈奴人派使者觐见曹操。由于曹操觉得自己长得又丑又矮,不想被人笑话,于是就找来了当时的美男子崔琰来假扮自己。自己呢捉刀站立床前。当然曹操也听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崔琰的评价是“雅望非常”,而他自己“此乃英雄也”。
谁都希望自己是英雄,但是作为男人更希望人家称呼自己是帅哥。那么汉末到魏晋时期的所谓美男子的定义是否有变化呢?这我们就从《魏武捉刀》开始解析一下魏晋美学的变化。
一、东汉人的审美观点。
汉代人们对于帅哥的定义其实很正常,那就是高大魁伟。关于高大,东汉时期认为身长八尺就算高大了。那么根据汉尺的基本的标准尺度来算大约是在170-190厘米之间,即使折中的话也就有180厘米。这样的身高现在看来也算是高个子。可见东汉时期的男子的普遍身高在170以下,不然也不会再史书中特地的将“身高八尺”给罗列进去。后汉书和三国志中身长八尺的人物有何熙、郭太、诸葛亮、关羽、彭羕、谯周、刘表、孙韶等等。也不是很常见。
说完身高,再来看容貌。魁伟二字,形容体貌高大雄伟。当然除了魁伟我们还看到了雄壮、奇伟、温伟、雅、素朴、矜严等词语。特别是形容荀彧用了“瑰姿奇表”这就是当代美少年的最佳形容词了。
所以在东汉人或者三国时期的众人审美观主要还是看长相,论身高,所谓气质之类的提及的很少。但是这和魏晋风格是有区别的。
二、魏晋开始关注气质。
为什么《世说新语》的容止篇将《魏武捉刀》放在第一篇,这其实有一定的意义的。那就是魏晋时期的人们已经从关注个人的外在形象向内在气质的跨越。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跨越。
我们再回头看这一篇文章,里面一开篇就说曹操长的矮,但是“神明英发”。这个总结非常了得。以往都是说这个人长的帅而已,到了东晋灭亡,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就是从光看外表向气质上来取胜发展过度。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改变。这个匈奴人是怎么看出站在一旁的捉刀人是英雄,而坐着的魏王不过是“雅望非常”呢?所谓的神明英发,一方面是精神振奋,另外一方面是人物自然表达出来的霸气、自信的气场也被外邦人所震慑到了。这里虽然存在夸大其词的可能性,但是我个人认为,整个魏晋时期的对于人物的容貌关注已经改变了开始关注气质。这和清谈流行有关。
三、谈玄主义下的审美观的扭曲
1.以脸白唯美。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何宴。连魏明帝都怀疑他曾经大量的在脸上涂白粉,让人看到一种不一样的自己。但是某次筵席上看见何宴吃烫饼,脸越吃越白这也说明了皇帝喜欢小白脸估计是那个时候的皇帝的爱好。当然这样的事情对现代人来说,那不就是养小三吗?这是这个小三只存活在魏晋没有倒台的那一些时间。
2. 以身体憔悴为美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长的又丑,又矮但是他每天的颓废样子就让他被列入了容止篇的第二的位子。魏晋人对于美学的观点是非常有意思的,第一脸要白,第二每天样子和生病了没有两样死,第三还有一种叫做丑萌。
不仅仅只有刘伶一人。甚至到了泰始年间的那些人物也是这样,要么美的一塌糊涂,要么就是可怜巴巴的瘦骨嶙峋。对于美学概念似乎有了一个重新的界定。
丢弃了东汉时期人们认为的魁伟和力量的崇拜,转而向阴柔的、病态美靠拢。更向大自然靠拢。俊美是天生的,形态丑陋也是天生。都是天生的,那何必要分出高下呢?天然的就不用修饰,资貌俊美,顾影自怜重视自身和天地之间的感应式放浪形骸,顿时觉得魏晋人想的是自然美而不是要修饰美。
总结一下,魏晋时期的美学,在哲学、政治、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美学思想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在美的本质认识上,从与人的审美结合为主转到与艺术的审美凝为一体。在玄学哲学影响下,魏晋清谈成风,多以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无论你是否好看,天然的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