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磅数与弹性的关系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我们开始要讨论的高磅是指抛物线右边“越紧绷”的现象。
2、如果把每次击球都当成人体大脑与发力肌肉组织配合的一个计算与实现的过程,这个公式如下:
控制力=人本身的力量+球拍本身硬件的弹性+线床本身的弹性
经过训练后人本身的力量会越来越大,那就相当于,达到同样的控制力,但需要后面两个弹性力的补充就越来越小,而这两个补充的力越来越小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人对于控制力的把握只要控制自己本身的力量即可,而不用去考虑后面球拍的弹性数值与线床的弹性数值,等于一开始我们力量不够,不得不靠球拍与拍线的弹性来补充的时候,我们是同时抛着三个球玩,而到力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后两个球可以舍弃掉了,到达只抛一个球的极简情况,这种情况得到简化后,便能去追求组合球路与战术等更高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高水平选手都不约而同选择硬度较高的球拍再配合较高磅数的原因。
3,另一些现实方面的原因:
1高磅击球响亮,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总是羡慕别人打球声音很响,后来才发现达到这一点的客观原因是发力要非常集中同时击中球拍甜区,主观的原因就是球拍的磅数越高这个声音的亮度就越好,打球的时候叭叭的声音有时会像兴奋剂一样激励人往更高的水平发展,同时也更方便打球的人通过听击球的声音纠正自己的击球技术。
2高磅的线床稳定性更高:磅数越高,横竖线之间相互咬得更紧,击球的时候横竖线的走位现象越少见,每一次击球,人的力量其实施加到球拍上面去再通过线床的弹力最终才作用到球上面去,球头微观的示意图如下,每次击球都是线床产生弹性形变的过程,而弹性形变有时会伴随着横竖线的移位,尤其是对于像劈杀这种大发力切击球头的技术,带给竖线跑位的力量更大,线跑位会造成线床形状不规则,也给控球带来更大的考验,这种情况下,解决的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升磅再升磅,让线床刚如铁板,降低弹性形变的空间,增加横竖线咬合的力道。
4,高磅也好,低磅也罢,最关键还是要适合用拍者,我们这里不能帮你判断磅数,因为每条线,每台穿线机,每位穿线师,甚至不同的天气,不同的穿线师的心情,都会有影响,我们只能提供指导的思想,就是“适合”。
线床形成的刚性影响出球的时间,当球与线床接触的时间刚好与人发力的时间差不多的时候,人与球拍形成最大的同步性,也称共鸣/共振,最小的力而获得最大的位移。从这个角度分析,如果球友觉得手上的球拍不好打,可能就是这样两种情况:
一,线床刚性太强–》球与线床接触时间太短–》爆发力不够用,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把力量发到球上面去–》只好抡拍发力–》难受,绷床效应太差,球很难到后场或者杀得起劲
直观的球拍感觉就是:烧火棍
二,线床刚性太弱–》球与线床的接触时间太长–》力量都已经完全发出去了,还粘在球拍上面不走–》出球粘滞感太强,没有干脆利落的感觉,镜面效应太差,控球性能下降
直观的球拍感觉就是:棉花杆
磅数:高磅不一定很硬,低磅不一定很软,适合你的底线在于,能否在球拍与线床塑造的弹性环境中自如的爆发你的力量。
我发现,对磅数的看法可映射一个人的技术水平等级。
初学者的视角(守):技术直线提升期,同时也是手感的构建期,直观的感受是,越高磅则弹性越好,越好打;
进阶者的视角(破):技术螺旋上升期,懈怠的灰心感与收获的喜悦感交织产生,状态易起伏,手感迷失重建,容易产生来回折腾器材与穿线的想法,升升降降寻寻觅觅适合自己的磅数;
高水平的视角(离):技术突破与稳定期,认定一个特定的磅数,已经清楚器材性能的有限性,清楚很多球一定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打得出,而非像上一阶段一样经常归因于器材不行,不再纠结各种形式的问题,追求比弹性更重要的性能,如控球。
把2010年8月刊中《关于磅数那些不得不说的知识》一文的老图表,升级一下,增加一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从走向弹性峰值,在峰值附近徘徊,到背离峰值寻找其他性能,应该是几乎所有爱好者都走过或即将走的一个历程,类似日本剑道中“守-破-离(Shu Ha Ri)”的学艺哲学。
弹性是一个美好的词,但也是一个比较个性化的词,跟台湾的行家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并不经常用弹性这个词,而喜欢说“Q劲”,后面才发现这并非方言,而是类似中文修辞中的“通感”,用QQ糖的“柔韧耐嚼,口感丰满,不粘牙”的特点借喻了所谓的手感“合适的硬度,低碳素疲劳度,手感清晰立体,出球酣畅不粘滞”,“Q劲”这个词虽然比较口语化,但却显得比弹性韧性的信息量更大,且更容易被意会,更能描述优良的击球反馈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