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应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百科上这么介绍:2013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后,很多人发现自己对他死亡时间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以为他已于20 世纪80 年代,在监狱中死亡。
其实不然!
2010年,南非世界杯开幕当天,曼德拉的曾孙女因车祸去世,当时媒体还担心他因过度悲伤而不能出席开幕式,最后还是来了。
各大媒体都对这一新闻进行了报道,并没有人惊讶曼德拉还活着。
因此这是一个伪命题,至少忽悠不了球迷。
主流科学界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一“效应”的真实性。
可见,这个概念是被人为炒作起来的,是将个人记忆的错误强加给大众。
“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曼德拉这个例子不适合。
?目前正值卡塔尔世界杯,又出现了两个“曼德拉效应“,都与荷兰队有关!
1、全攻全守等同于攻势足球
什么是全攻全守呢?
这是荷兰队的标签,指球队除守门员之外的10名队员全部都可以执行进攻和防守的职责,要求球员攻守兼备。
世界强队几乎都是这一风格,特别是防守方面。
足球易守难攻,偶然性较大,实力接近的时候,丢一个球很难追回来。
因此各队更加注重防守,除了少数巨星外,其余人都要全力参与防守。
什么是攻势足球?
攻势足球是指在足球比赛中的一种战术打法,就是防守范围比较大,经常在对方半场逼抢、围抢,抢下后就地进攻,所以总能形成压制的局面。
可见,全攻全守并不意味着就是攻势足球,攻势足球是全攻全守一体两面中的一面。
但是,很多人都把全攻全守等同于攻势足球!
例如踢完世界杯第一场后,有报道说荷兰队放弃了“全攻全守”。
荷兰队进攻的时候三线压上,防守的时候前锋也退回来参与,依然是全攻全守,但不是攻势足球。
这就是以讹传讹,倒也符合曼德拉效应。
2、荷兰队踢的是攻势足球
我们权且把全攻全守当成攻势足球,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荷兰队放弃“攻势足球”。
潜台词就是,荷兰队一直都是踢攻势足球的,突然放弃了。
这也是老黄历了!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阿贾克斯的重新崛起,荷兰足坛出现了一批天才,遍布前中后三条线,衔接上三剑客时代,当然有能力把大多数对手压制在半场打攻势足球。
然而,这批人的最佳战绩仅是世界杯及欧洲杯的四强,没能达到应有的实力。
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荷兰队出人意料地未能出线,黄金一代逐渐解体。
2004年,范巴斯滕上任,前锋出身的他十分注重防守,但能力有限。
他把2006年世界杯当作练兵场,希望2008年欧洲杯出成绩。
2008年,荷兰四小天鹅罗本、范德法特、范佩西和斯内德逐渐进入成熟期,从死亡小组轻松突围。
其实,范巴斯滕进攻方战术上乏善可陈,基本上依靠球员个人能力。
高调从小组出线后,荷兰队遇到了希丁克执教的俄罗斯,结果1:3惨败。
俄罗斯很强吗?希丁克依然很神奇吗?
不,范巴斯滕太菜,卸任国家队主教孔戈洛练回到阿贾克斯,在坐拥苏亚雷斯和亨特拉尔两大射手的情况下,不到一年就下课了。
随后,荷兰国家队进入范马尔维克时代!
此时,除了四小天鹅与亨特拉尔等人,几乎都是没什么创造力的工兵型球员,早已没有了打攻势足球的资本。
荷兰人口仅1700多万,选材范围有限,像90年代那样出现各个位置的天才球员根本不是常态。
虽然四小天鹅进入了黄金期,但海廷加与马泰森这样的双中卫组合,能让队友放心打攻势足球吗?
联盟杯冠军教头范马尔维克延续了范巴斯滕的务实思想,但能力要强得多。
在他的指导下,荷兰队稳扎稳打,很少犯低级错错,取得了25连胜的优异成绩,直到2010年世界杯决赛。
但许多人觉得荷兰队踢得不好看,太保守了。
好不好看都是相对的,荷兰队哪怕踢得再保守,也不会龟缩在门前摆大巴,而是攻守更加均衡了。
2012年折戟欧洲杯后,荷兰队再次进入范加尔时代。
此时的荷兰队,四小天鹅已经年近30,处于巅峰期末尾,中后场人才更加凋零。
财务上濒临破产的费耶诺德被托管,再也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了,被迫启用了一些青训球员。
而主教练正是善于使用新人的罗纳德科曼,他采用52阵容,挖掘出德弗里、因迪、扬马特、孔戈洛四大后卫。
?结果,这一套被范加尔全盘搬进了国家队。
荷兰队前场四小天鹅变成了三棍客,后场有一批实力派新秀,但中场缺乏创造力。
两头重,中间轻,这样的阵容不就最适合防守反击吗?
结果,2014年世界杯,我们看见了一支比意大利还意大利的荷兰队。
世界杯结束后,三棍客又老了,中前场青黄不接,球队的绝对硬实力下降很多。
荷兰足协犯了几个错误,拒绝了科曼而是任用已经过气的希丁克;欧洲杯预选赛成绩不佳,换了更差的老布林德,连续两届大赛未能出线。
世界杯
老布林德下课后,罗纳德科曼终于众望所归地当了主帅。
此时的荷兰队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中后卫,中场有了节拍器弗兰基·德容,但前锋实力不能与全盛时期同日而语。
在科曼的调教下,荷兰队逐渐走出低谷,获得了欧国联亚军,顺利进入欧洲杯决赛圈。
但科曼被巴萨勾引走了,主教练换成了德波尔,欧洲杯成绩差强人意。
荷兰队中后卫人才井喷,有范戴克、德里赫特、阿克与德福莱四大世界级中后卫,就连博特曼都未能入选;中场大部分都是功能型球员,擅长无球跑动、后排插上或者扫荡防守,真正有持球能力的只有弗兰基德容;前锋线只有德佩拿得出手。
这样的阵容能取得成绩波动很大,上限能进世界杯四强,下限或许预选赛就被淘汰,就要看主教练的磨合能力,安排能够扬长避短的战术体系。
于是,身患癌症的范加尔再度出山重回世界杯决赛圈。
其实,早在范巴斯滕时代,荷兰队就已经开始放弃全面压制的攻势足球,但2008年欧洲杯大胜法国和意大利两大世界冠军的经历,使得大部分球迷感受不深。
从范马尔维克时代开始,荷兰队已经完全转型,范加尔二期达到极致。
至今,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荷兰队踢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攻势足球,这不就是“曼德拉效应”吗?
一般人这么认为,还可以理解,但有很多媒体和专业人士也是这么认为的。
例如,在首场2:0战胜塞内加尔的比赛中,张路这样点评:范加尔诱敌深入,创造出一种新打法,球迷不满意!
他也潜意识地认为荷兰队就应该打攻势足球,可见平时做的功课做得太少了!
这几年,荷兰队场面不占优,最后还能赢球的例子太多了!
球迷也很现实,踢得再漂亮但老输球,有什么用?
能看出来“曼德拉”是怎么产生的了吗?
有话语权的专家功成名就后不思进取,业务能力下降,媒体还把他们的话奉为圭臬而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