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为什么不能走商业路(CBA的商业化之路)

  商业路cba为什么不能走商业路(CBA的商业化之路)

  CBA需要商业化,这点毋庸置疑。健康的商业体系,可以让不同角色在平等而充分的竞争下,赚得合理的利润,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篮球体育,不断筛选和优化各职能的专业人才,进而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CBA肩负着锻炼队伍、为国家培养优秀球员的任务。若CBA照抄NBA,对场地和规则做相应的调整,鼓励进攻,制造嗨点,只为更好的刺激观众感官,就违背了以赛代练的初衷,也很难想象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汹汹民意。因此,CBA无法像NBA那样高度商业化发展。

  限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联赛运营更健康更可持续。本土球员的高溢价会让球员陷入舒适区,丧失在训练场磨练球技的动力,比赛打不好,最终损害的还是联赛商业价值。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必须要杜绝所谓的“签字费”现象,保障限薪令的执行。但俱乐部也不能指望只通过限薪来达成盈利,限薪应该是始终趋近于劳资双方的市场价值的。

  工资帽,一方面确保俱乐部的最低投入,促进联盟发展;一方面防止“金元篮球”的出现,给予俱乐部公平而充分的竞争。但需要注意的是,工资帽的统计不应该只是球员的合同工资,各种激励条款、赢球奖金等工资外收入也应计入,否则,工资帽形同虚设。

  转会费,是必要的,俱乐部承担为国家发掘培养优秀球员的职责,必然是有成本支出的,应当予以考量;实力较弱的俱乐部,专注于球员培养,赚取转会收益,也是合理的。但是必须要警惕漫天要价,妨碍球员的正常流动。可以参考英超的做法,成立联赛补偿委员会,评价球员新老东家的状况、球员在原俱乐部的效力时间、赛场表现、所得薪酬、培训费用,以及新东家提供给球员的合同条款等,最终协商确定转会费的价格。

  不止于篮球,才能完成品牌价值的增益。NBA的比赛当然有篮球竞技的成分,但在漫长的常规赛里,其更像是一场show,与一场音乐会、一场话剧给人们提供的休闲娱乐价值是一样的。CBA虽然有为国家培养优秀球员的任务,不适合把比赛变成show,但是赛场外是可以的。做个随想,抛砖引玉。

  比赛前,可以是一场亲子嘉年华,就好比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去了趟商场。女孩体验啦啦队舞蹈,男孩做些适量的强身健体的运动,既提升了品牌价值,又培养了潜在受众。

  比赛中场休息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娱乐元素。有了“德云女孩”,德云社才能一飞冲天。适当的出圈是必要的,也不用谈饭圈色变,粉丝经济是大势所趋,被整顿是因为只提供情绪价值。阵地就在那,你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用CBA“敢梦敢当”“忠于所爱”的满满正能量提前占位,有何不可。

  比赛后,可以尝试切入早教市场。儿童平衡车盛行,无非是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锻炼心肺功能、对于孩子的心性也是一个磨砺,以上这些,篮球都可以,还附带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如果偶尔再有优质明星球员的加持,其实是球员和联盟商业价值的双赢。

  用制度做好商业体系的顶层设计,保障平等而充分的竞争环境,用品牌增益帮助各相关方赚取合理的收益,CBA的商业化之路任重道远。

  独角兽互联网公司商业化总监

  每天分享人生感悟、职场心得、专业知识

  有感兴趣的内容可在评论区留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