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妫河女子半马。虽然是女子半马,但是伴侣或男友可参赛,号码相同
2022北京马拉松11月6日早晨7:30鸣枪开赛,创办于1981年的“北马”今年是第四十届。新冠疫情爆发后停办两年,今年赛事重启,是近年来北京最大的一次群众性体育活动。
“跑步是疲惫的中年人对命运最顽强的反击”是句玩笑话,但也说中了中年人的心事,“没有哪个中年人是容易的,无论有没有疫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徐梅
图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陈雅峰 chenyafeng@126.vip.com
11月6日早晨4点,家住北京南四环外的王静就起床了,先生李朝晖也跟着起来。尽管天还没亮,李朝晖一招呼,两只大杜宾犬立马欢欢喜喜地跟着主人出去撒欢儿。
遛完狗回家,王静已经做好了早餐,比平常更简单一些,馒头配腌黄瓜,“跑马拉松不能吃油的东西,胃里会不舒服。”
夫妻俩自2013年开始参加北京马拉松,除了因疫情停赛这两年没参加,“每年都跑!”号称“国马”的北京马拉松一签难求,李朝晖笑言他俩可能是“人品爆发”,不过今年他们用的是去年报名获得的资格,“去年一度是要举办的,报名都结束了才取消。”
2022年11月5日上午,跑友穿过北马四十年时间通道
这些天跑友们也高度关注着微信群里的消息,王静本身就是体育记者,是首都媒体跑团的成员,“大家也都担心会临时有变化,还好,一步步推进,比赛号码分下来了,赛前装备领到手,心情还是很激动的。没有比赛的确会失去目标感,不仅专业运动员如此,业余跑者也一样。”
王静(前排右边)和首都媒体跑团团友们
2022年8月,与首都媒体跑团队友共同参加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这也是王静第5次、李朝晖第2次参加该赛事
李朝晖比王静入跑圈儿更早,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比赛如何促进运动目标的实现。2015年他立志跑进4小时,训练既刻苦又专业,“但那年北马一开跑,我就感觉不对,很快就放弃了在那次比赛上‘破4’的想法,就当一次训练跑完了。”那一年,他连续跑了八个比赛,距离目标最近的成绩甚至仅差一秒钟。
“后来我是在柏林马拉松完成目标的,”在异国他乡实现梦想,他给国内的跑友打了一个电话,哥俩儿的对话一字千金——
“破了!”
“真棒!”
2015年布拉格马拉松,这是夫妻俩第一次参加海外赛事,同一年9月两人再次共同参加柏林马拉松,李朝晖在此赛事上首次成功破4
李朝晖是个音乐人,曾是体重超过160斤的胖子,王静天生热爱运动,而他43岁之前没有跑过10公里,“2012年我开始减肥,朋友带我跑步。”
2013年他第一次参加北京马拉松全马,王静报名参加了半马。那会儿还没太多人跑步,李朝晖甚至加入了王静单位一个四五个人的小跑团,“第一次训练回家之后,我才反应过来,加我,这个跑团才四个人,当时纯粹是爱好者的自发组织。”夫妻俩几乎完整地经历了马拉松运动的爆发式增长过程。
“人其实天性是厌恶运动厌恶吃苦的,直到你形成运动习惯,能够克服惰性,胜过即刻满足的多巴胺,通过忍耐付出,获得内啡肽这个更高愉快感的体验。”李朝晖笑着说,跑马拉松说实话靠的是“死扛”,“刚开始跑步的人需要一个组织,彼此带动。跑的时间长了,可能不见得需要天天有人在你身边,但是你知道那些曾经跟你一起奔跑的人,他们还在跑。”
2018年夫妻俩共同作为北京密云马拉松230官方领跑员
李朝晖用音乐人的细腻敏感将跑友之间深刻的理解和共情总结为“一种共感”,每年北马天安门广场的出发区,三万跑友整装待发,他心里都会涌起那种强烈的“共感”,“不用多说,彼此一看,都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付出了什么……”
5点20分,夫妻俩开车接上住在附近的两个跑友,四个中年人快乐地奔向天安门。“跑步是疲惫的中年人对命运最顽强的反击”是句玩笑话,但也说中了中年人的心事,“没有哪个中年人是容易的,无论有没有疫情。”王静的弟弟前两天动了一个大手术,天生洒脱的她也有些紧张,“就怕医院给我打电话。”
但这个马拉松周末的早晨,因为即将展开的42.195公里的长路,一切忧惧都得以暂时放下。
2022年11月5日上午,跑友们有序领取比赛装备
把车停在王静单位,然后转乘地铁去前门,这是夫妻俩跑北马多年总结出来的最高效且有保障的抵达方式。
他们一心想着尽快顺利地抵达天安门广场,“检录、存包、去卫生间都需要预留充分的时间,”王静还记得2016年北马,她到的时候稍微晚了一点,当时安排的入场线路也有些问题,“跑那么多年,那一次真的有点儿慌了,比赛即将鸣枪,但身边人多得你根本没法挤到自己的出发区,那种感觉就是无能为力……”
马拉松
2022年11月5日上午,号码牌到手!比赛的脚步越来越近
王静受足底筋膜炎之困,一个多月没怎么跑了,“这次目标就是完赛。”李朝晖说自己达成“破4”目标后,最近几年更加看重的是“回到初心”,“享受跑步,在长跑中与自己对话。”这一次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陪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