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23日是一个极具历史性的日子,这天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就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进行投票。
上午8时,投票结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拿着装有投票结果的信封走上主席台准备宣读最终结果。
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在会场中见证着这个历史性时刻,此前许多国家的代表都认为北京会成功拿下举办权,甚至在投票之前已经有人向何振梁表示祝贺。
何振梁
但在投票结果即将公布之时,何振梁脸上平静而略带微笑,既没有迎接胜利的喜悦,也没有任何沮丧,在结果出来之前,他始终保持着平淡的表情,这是作为一个国家代表所应具有的基本的外交礼貌。
所有人都尽量屏气凝神,看着萨马兰奇走上主席台拆开信封,萨马兰奇开口后没有太多铺垫,单刀直入地宣布:“胜利者是悉尼。”
萨马兰奇
澳大利亚的悉尼当选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而北京遗憾地落选。
何振梁心中感到失望,但还是鼓掌以示祝贺,并走到澳大利亚代表身旁与其握手表达祝贺之情。
结果公布后,各国代表相继回国复命。
何振梁回国之后,虽然感到身体有些疲惫,但是他顾不了太多,首先就去见了邓小平同志,一见面何振梁就面带愧色地说道:“首长,我没有完成好任务,辜负了国家对我的期望,辜负了大家花费的心血。”
邓小平并没有责怪何振梁,而是安慰他道:“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你没有什么错,果然不出预料,这次之所以会意外落选,是有些国家在暗地里作梗……”
邓小平
原来对这一结果,邓小平早有预料,那么邓小平所说的”有些国家在暗地里作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申奥的过程开始说起。
冒着生命危险争取票数
1991年2月,中央正式做出决定,让北京参与申办2000年奥运会,不久后负责相关工作的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的成员们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走出国门,开启了申奥之路。
参加2000年奥运会申办并一直坚持下来的一共有来自五个国家的五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悉尼、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1991年五个国家都分别开启了各自的申办工作,其奥申委工作人员分别到世界各个国家拉票。
当时一些拥有投票权的国家尚且处于动乱之中,我国的申奥工作者可谓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拉票。
据时任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回忆,他们到秘鲁去拉票的时候,该国首都利马依然存在着猖獗的恐怖活动,多个国家的大使馆都曾经遭遇过爆炸袭击。
在他们当时居住的旅馆的大门口,有秘鲁政府派出的装甲车和防暴部队专门保护他们的安全,每次出门时都可以时不时听到远处传来爆炸声。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的申奥工作者们依然一丝不苟地做好宣传工作,让世界各国知道中国想要举办奥运会的诚意,让大家了解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诸多优势。
北京
之所以要到世界各国去拉票,是因为国际奥委会的委员由许多国家的代表共同组成,且最终参与投票表决的成员也是来自多个国家。
整个投票过程为淘汰制,每轮投票都会淘汰掉其中得票最少的国家,直到还剩下一个国家,就是最终的主办权获得者。
各国的申奥工作大都从1991年开始,一直到1993年9月申奥工作接近尾声。
1993年9月23日,在欧洲摩纳哥公国的蒙特卡洛市,国际奥委会举行全体大会,就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归属进行最终投票。
蒙特马洛
当时一共有91名拥有投票资格的奥委会成员,其中1人弃权,1人缺席,一共参与投票的有89人。
这次投票过程中一个明显的转折所产生的反差让在场的许多人感到唏嘘,具体情形如下:
第一轮投票中,北京以32票位居第一,悉尼以30票位列第二,曼彻斯特和柏林的票数相对较少,而伊斯坦布尔因票数最少被淘汰。
第二轮投票中,北京以37的最高票数稳居第一,悉尼的得票数依然是30,再次位列第二,曼彻斯特以13票排名第三,柏林得票数最少而被淘汰。
随着投票的持续进行,会场中的氛围也越来越紧张,空气变得愈发安静,每个人的呼吸都变得愈发沉稳,大家在心中默默期待着最终结果的出炉。
第三轮投票开始,因为又有一人弃权,所以仅剩88张选票,这88张选票会被投给剩余的北京、曼彻斯特和悉尼三个城市。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第三轮投票结果公布,北京依然是位列第一,票数为40票,悉尼紧随其后获得了37票,而曼彻斯特以11票的最低票数被淘汰。
现在剩余的城市仅有北京和悉尼,按照前三轮投票中北京一直领先的情况,许多人猜测最终北京会获得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进入最终的第四轮投票之后,会场氛围紧张到了极点,投票的委员们手中所有动作都小心翼翼,缓慢而轻盈,仿佛落在地上一根针都可以被听到,就连在场的所有记者,也都不禁停下手中所有的拍照和记录动作,所有人屏气凝神等待着结果的公布。
最终的结果令人唏嘘,前三轮一直领先的北京获得了43票,而之前一直位列第二的悉尼,以45票取得了第四轮的头筹,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当最终结果公布之后,我国代表何振梁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微笑着朝澳大利亚代表科兹走过去,对他表示祝贺。
何振梁
科兹礼貌地与何振梁握手,而在其礼貌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是一颗一点都不礼貌的心。
澳大利亚的黑手
就在最终投票的前一天晚上,有两个来自非洲的奥委会投票成员出现在了蒙特马洛的一家高级餐厅,他们分别是来自肯尼亚的委员穆科拉,和来自乌干达的委员恩扬维索,而邀请他们前来就餐的,则是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科兹。
白天时科兹给两人写信称,如果澳大利亚申奥成功,肯尼亚和乌干达的体育部门会分别得到3.5万美元的援助,并邀请他们晚上一同商议援助事宜。
而其实这3.5万美元的援助只是一个幌子,科兹以写信的方式邀请两人也只是为了避免打电话被监听到,在共进晚餐时,科兹当场从包里拿出7万美元现金,给了这两名非洲委员每人3.5万。
于是在第二天的投票中,肯尼亚和乌干达这两国的票都投给了澳大利亚。
不仅如此,澳大利亚还对非洲许多国家进行了游说,并大把撒钱,拉拢奥委会成员,多个非洲国家都是因为被收买才支持澳大利亚。
虽然澳大利亚早已经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但是其在政治上依然受到英国政府的影响,后来随着美国的崛起,澳大利亚又把美国作为了政治依赖对象,因此澳大利亚在政治上甘愿受到美国和英国的干预和指使。
这次申请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时,不仅澳大利亚自身悄悄使坏,并且英国和美国也为了支持澳大利亚而纷纷在其中捣鬼。
就在投票的两个月前,美国向国际社会散布消息,声称中国一艘从天津驶往中东地区的货轮“银河号”装载有违禁化学用品,还说这些化学用品可以用来制作化学武器,要求中国政府马上命令货船停航。
我国政府作为回应,向国际社会声明,船上装的仅仅是五金、文具和机械零件,可是美国非但表示不相信,而且还派出军舰和飞机对“银河号”进行跟踪侦查,甚至把直升飞机飞到货轮上空进行低空拍照。
美国政府自称握有证据,可是迟迟拿不出来,还得寸进尺地要求货船停下来接受检查。
为了抹黑中国,美国政府大造声势,联合西方多个国家进行施压,还以关闭货轮上的GPS导航系统作为威胁,无奈之下中国政府命令“银河号”停泊在公海上让沙特阿拉伯派出代表登船检查。
美国也派人作为沙特代表的顾问一同登船,结果其在船上没有找到任何化学物品,美国主导的这场闹剧就此结束。
可是在申奥投票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候,美国此举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这种影响虽然并不明显,但是也足以让个别奥委会成员的投票意愿有所动摇。
偷鸡不成蚀把米
英国虽然没有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但是却在暗中为澳大利亚进行活动。
在投票之前,大多数委员的心中都有了自己既定的投票目标,从地理位置和国际阵营的角度来讲,来自欧洲国家的委员大多数会支持英国和德国,而来自亚洲的委员们大多数会支持中国,少数支持土耳其。
大洋洲和美洲中与澳大利亚、美国关系紧密的国家中支持澳大利亚的会占大多数,而非洲和拉丁美洲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不希望奥运会举办权一直在发达国家手中,会更倾向于支持中国。
当时中国和澳大利亚是最有希望获得举办权的两个国家,澳大利亚为了增加自己获胜的概率,就动起了歪心思,希望支持另外三个国家的委员,在另外三个国家被淘汰之后,能够支持澳大利亚,于是为此搞起了“暗度陈仓”。
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科兹首先把英国作为努力的方向,他专门乘坐飞机前往英国一趟,向英国政府提出,希望一旦英国落选,在后面的投票中,支持英国的那些欧洲国家的委员可以把票投给澳大利亚。
英国伦敦
经过科兹的一番游说,英国政府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人约谈那些支持英国的委员,让他们把澳大利亚作为第二支持对象,一些国家为了不得罪英国,只好乖乖照办。
科兹的这种行为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完全造成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串通一气的局面,以政治的方式干扰正常的投票流程。
虽然澳大利亚获得了举办权,但是其种种并不光彩的拉票行径却在不久之后就被揭发了出来,许多国家都对此提出了强烈的谴责,一时之间不少国家向国际奥委会提出取消澳大利亚的举办资格。
对于这种受到严重贿赂的情况,国际奥委会也是第一次遇到,但其并没有就此取消澳大利亚的举办资格,而是开始了内部整顿,成立了相关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澳大利亚则是厚着脸皮无论如何都不肯交出举办权,但是其国内还没有来得及为申奥成功进行庆祝,就已经陷入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
澳大利亚政府本来预计可以凭借举办2000年奥运会吸引至少160万游客,赚取至少42亿美元,可是在1993年投票结束时,澳大利亚在各种体育场馆还没有修建完成的时候,就已经用完了预计支出的32亿美元,只能继续超支修建。
悉尼
最终在一片质疑声中,澳大利亚政府硬着头皮继续准备奥运会,最终在2000年的奥运会举办完之后,其赚取的费用只有4亿多美元,远远低于预期,因为是作弊得来的举办权,其国际声誉也并没有因此有明显提高。
而我国在积累了充足的申奥经验的基础上,参加了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并一举取得成功,2008年的北京让世界人民都认识到了中国的繁荣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