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个起于竹林、继以金谷的小时代名士精神,在兰亭书写出最浓烈、最隆重的一笔,公元353年的那个上巳节,被永远记录在中国历史文化搜索榜的前列。其景,林中修竹,山涧清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其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还有庾氏、桓氏等门阀士族的风流子弟共计四十二人“列坐其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其果,二十六人留下了三十七首即兴诗赋,更有王羲之一蹴而就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墨宝。岁月如歌,山河永在。
宋 李公麟《兰亭修禊图》
兰亭雅集是一次完全没有政治色彩的聚会,那些宽袍大袖的名士盘腿曲坐在蜿蜒溪水的两侧,酒杯被叶子轻托着顺着水流缓缓浮动,每一次浅湾的伫留都会引来惊呼,或作诗,或罚酒。诗中有酒诗更美,酒里有诗酒更醇,没有指点江山,不求叱咤风云,所有的激动与伤感淡然于青山绿水,所有的理想和追求融化于蓝天白云。人生当然不会只在诗酒中度过,但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有过的诗酒,那一刻的短暂,便是记忆中的永恒,“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生命随化于天地,生大、死大,更有天大、地大,正是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这些魏晋名士完成了人生的思考,他们可以用自由、放松的方式暂时摆脱儒家主流思想的束缚,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
兰亭雅集的主持人王羲之用324个字记述了当时的情景,行云流水的笔法一气呵成,文中出现的二十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一文成罢,举座皆惊,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赞叹:“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是说其字,是誉其人,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绍兴兰亭
王羲之七岁师从卫夫人学书法,卫夫人以前辈洗笔池塘的故事激励学生,督促他勤学苦练,以后,王羲之每住一处,总要池中洗墨,留下了更多的墨池佳话。魏晋是书法艺术大发展时期,隶书趋于完美,楷书应运而生。卫夫人要求王羲之糅合各家所长,在破体中寻创新。王羲之博采众长、深刻领悟,他把正书之祖钟繇的楷书加以改进后自成一体,从而使字更为秀美、端庄,并奠定了此后千年楷书的基础,被后代奉为圭臬,有道是“书不宗晋,终入野道”。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是楷书的辅助书体,具有书写简便、快捷的特点,有流动的楷书之称。王羲之的《兰亭序》以行书写成,它笔画遒美,字体清秀,气韵流畅,动感强烈,字字分离又隐约有牵丝的联系,它潇洒、飘逸的美学风格,正契合魏晋名士的审美观,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在那个风清气爽的春日,参与雅集的兰亭名士个个醉眼惺忪,主人集得了三十多首诗赋,挥毫题序,行文错处或随手一圈或信笔一涂,无拘无束,率性自然,书成后满座惊艳。过后,主人想重誊一遍,已无先时的感觉,也罢,草稿就是定稿了。拔萃的文字一经问世便广被临摹,行书之尊兰亭第一,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后学者顶礼膜拜,陶醉于这一法帖,为此留下了无数仿作,以至真迹难寻。今天在各大博物馆看到的《兰亭序》精品大都是早期摹本,以唐代书法大家的墨宝最为珍贵。唐太宗和武则天都是痴迷的王粉,一直有真迹被他们带入昭陵或乾陵的说法,这一级别的陵墓可不是摸金校尉、搬山道人能搞定的,真迹之谜还将继续猜测。
乾隆书房三希堂的三王法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摄于台北故宫
乾隆书房三希堂的三王法帖 王献之《中秋帖》
乾隆书房三希堂的三王法帖 王珣《伯远帖》
西晋末年连续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北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的帮助下南渡长江,并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成为晋元帝(公元317年)。琅琊王氏对建立东晋居功至伟,王家众人也因此出将入相,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而纵观整个东晋,相权被王、庾、桓、谢四大家族轮流把持,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的君臣共治的王朝。
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家族的一员,对这个家族专门有一个形容的成语—琳琅满目。王家的兴旺始于汉魏时期的王祥、王览,他们分别是古代二十四孝“卧冰求鲤”和二十四悌“王览争鸩”的主人公。在西晋发迹的是王雄一支,王戎列于竹林七贤,王衍、王澄均权倾一时。东晋鼎盛的是王览一支,一品高官达十五人之多。王羲之属四代子弟,王导、王敦是他的同祖叔伯。
尽管如此,关于王羲之的生卒年月却是最混乱的,《辞海》采纳的就有三种,其两端分别是公元303-361年和321-379年。这样的差别对后人探究兰亭主人的心路里程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若按后一说法,兰亭雅集时王羲之才32岁,而前一说成立则已50岁了,而立和知天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过,从兰亭聚会42人中出现了王玄之、王凝之、王肃之、王涣之、王徽之、王献之等王家儿郎来看,后一说法显难成立。
《世说新语》里有则小故事,对后人探讨王羲之的年龄可作补充。王羲之不满十岁时,大将军王敦非常喜欢他,晚上也和他同帐而眠。有一次,王敦起床不久,便有一个心腹进入内室谋事,也许是事情紧急,他们“言逆节之谋”,就是商量怎么反叛,等一切谈妥,王敦忽然想起帐中还睡着小孩,他顿时起了“不得不除之”的念头。而此时的小王羲之已“既闻所论”,情急之下吐唾纵横,一副熟睡的样子。王敦信其未醒,未予加害。(《世说新语·假谲》)王敦叛乱发生在公元322年,这时的王羲之未满十岁,应该出生在312年左右。当然《世说新语》并非正史,仅供参考。
王羲之的儿子们集体参与兰亭雅集,一群身着白衣、长相酷似的年轻人集中在一起,在前辈面前唯唯谦诺,应该是非常拉风的。清谈僧人支道林曾有一个形容:“见一群白颈乌,但闻唤哑哑声。”哑是当时的口语,相当于现在的是。
《兰亭序》
谢氏一众参与了兰亭雅集,对陈郡谢氏也有一个成语—芝兰玉树,谢家最重量级的人物叫谢安。谢安幼年就受到王导器重,及其长成,众家名族都欲揽其为婿,谢安最终选择了东晋第一狂人刘惔的妹妹为妻。谢安曾长期隐居会稽东山,渔弋山水、言咏属文,与王羲之等人交游甚密,兰亭聚会时谢安33岁。朝廷屡次征招谢安出山,谢安总是敷衍一下又回到东山,当时刘惔有句名言:“若安石(谢安)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
谢安的隐逸之路在40岁那年终止了,短短两三年里,谢氏在朝为官的谢尚、谢奕先后去世,弟弟谢万北伐惨败被废为庶人,谢家已朝中无人,为了延续家族的荣誉,谢安别无选择只有东山再起。“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李白),谢安进京,没忘带上自己亲手组建的东山歌舞团。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起八十万大军南下吞晋,谢安派谢石、谢玄引八万兵卒上前抵御,双方列阵肥水。历史有了这样一段记载,“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前方的战报到了,谢安看了以后默默无言,继续下棋。一局终罢,客人再也忍不住,急切地询问战况,谢安答道:“小儿辈大破贼。”那一年,谢安已63岁,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小儿辈的。
十数年后,孙恩谋反,叛军杀入会稽,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在饱受妻子冷遇后终于男人了一回,以身殉国。他的妻子不是别人,是谢家的才女,从小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名扬林下的谢道韫。谢道韫目睹惨状,拔起刀剑奋勇砍杀,叛军知其名号后肃然起敬,把她礼送回家。
曾是肥水胜战主力部队北府兵中小战士的刘裕长大了,他平定了孙恩之乱并最终代晋自立,国号宋(南朝)。刘裕重新独尊儒术,偏向玄道的魏晋小时代画上句号,门阀士族的光芒也戛然而止。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其实,不但是王谢家族的乌衣巷,即使出自寒门又身居高位的刘裕,不也同样雨打风吹去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曾住”,斜阳无欺,不管宽巷陋巷,只是燕子飞来,再也找不到过去的鸟巢,那就重新筑窝吧。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兰亭序》
附
琳琅满目的琅琊王氏
王 祥
王 览—王 载—王 导—王 悦
王 恬—王 混
王 洽—王 珣
王 协
王 劭—王 谧
王 荟—王 廞
王 颖
王 敞
王 基—王 含—王 瑜
王 敦—王 应
王 会—王 舒—王晏之
王允之
王 邃
王 正—王 旷—王羲之—王玄之
王凝之
王涣之
王肃之
王徽之—王桢之
王操之
王献之
王 廙—王颐之
王胡之—王和之
王耆之
王羡之
王 彬—王彭之
王彪之
王兴之
王翘之
王 彦
王 琛—王 棱
王 侃
王 雄—王 珲—王 戎—王 绥
王 乂—王 衍—王 玄
王 澄
芝兰玉树的陈郡谢氏
谢 衡—谢 鲲—谢 尚
谢 裒—谢 亦—谢 玄—谢 瑍—谢灵运
谢道韫
谢 据—谢 朗—谢 重
谢 安—谢 琰—谢 混
谢 万—谢 韶—谢 思—谢弘微
谢 石
谢 铁
中国古代书法邮票 行书小版张
引文出处
《世说新语》
王羲之《兰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