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899课:“刮目相看”的“刮”啥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刀”部汉字“刮”,“刮”是古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度语委公布的《古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刮。读guā。《说文解字》给出的表明是:“刮,掊把也。从刀,[上氏下口]声。”形声字。原本是掊杷。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掊杷也。‘杷’各本作‘把’,誤。手部曰:‘掊,杷也。’木部曰:‘杷,收麥器。’凡掊地如杷麥然,故絫言之曰掊杷。”也就是说,这里的“把”使用“杷”。所谓的“杷”但是就是收麦器。掊地,就像杷麦,累言为“掊杷”。
什么是“掊杷”呢?王筠《说文句读》:“此刮盖与搜括相似……所谓培把者,搂而聚之也。”就是贴地把麦子谷物类拢到一同。
(掊杷)
“掊杷”这个字义,如今我们稀有的如摊煎饼的小杷子杷煎饼的作用:刮摩;贴水平面搓、搂、扒。如图:
(煎饼杷子)
引申为刮削,即用刃平削物体,或把物体外表的某些东西去掉。刮削成为“刮”在后代最常用的意义。《广韵·释诂二》:“刮,减也。”王念孙《广韵疏证》:“刮者,摩之减也。”《广韵·鎋韵》:“刮,刮削。”
《礼记·明堂位》:“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天子之庙饰也。”郑玄注:“刮,刮摩也。”双层的屋顶,双层的房檐,刮削平滑的楹柱,敞亮的大窗
《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把鱼接在手内,拿刀刮了三四刮,拎着尾巴,望滚汤里一掼。”
(刮鱼鳞)
原本之外,刮另有其他用法:
(1)擦拭。《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送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曰:‘士别三日,即更拭目以待。’”这是成语“士别三日”和“刮目相看”(乃至也是“吴下阿蒙”)的出处。“刮目相看”意为改动老目光,用新目光看人。所谓的“刮目”,即擦亮眼睛。此中的“刮”,即擦拭。
(刮目相看)
(2)抉发。杜甫《画鹘行》:“乃知画师妙,巧刮造化窟。”
(3)(风)吹,也作“颳”(古代汉语中,“刮”是“颳”的简化字。)如:起风。岑参《冬夕》:“众多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买卖。”
(起风)
(4)搜刮。《新唐书·程日华传》:“(李)固烈请还恒州。既治装,悉帑以行,军中怒曰:‘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豪发卹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5)方言。挖苦;嘲弄。如:他统(很)会刮人着哩。
刮的小篆写法如图:
(刮的小篆写法)
《说文》无“颳”,“颳”的小篆同“刮”。
(【说文解字】之899,局部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