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的《电商法》终于出来了,虽然只是个草案,但其中很多条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删差评最高罚50万”这个信息点。
众所周知,在一般商业消费交易中,消费者一般都属于弱势群体,一方面是信息的不透明,还有一方面就是缺少对卖家制衡机制。淘宝的“好评中评差评”系列游戏规则出来以后,让买家手上有了更多和卖家谈判的筹码。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电商卖家彼此之间多了一个互相攻击的“差评”武器,以前部分职业打假人摇身一变成职业差评师,并且还带动了更多买家加入这个行列,相应的职业删评师也出现了,整条差评产业链的蓬勃发展,电商“差评江湖”就这样诞生了。
原本是为买家撑腰的“差评尚方宝剑”,反而成了很多买家新的被坑点,部分买家在打了差评以后,一方面被卖家电话骚扰甚至上门恐吓要求删除差评,还有的莫名其妙自己的差评就变成了好评,这背后大部分其实都是职业删评师的“杰作”,删除一个差评价格从150元到300元不等。
正是有鉴于此,此次《电商法》草案专门针对这块加以具体罚款数目说明,广大买家对此普遍叫好,但很多中小卖家就不干了,认为这是单方面的惩罚,会纵容职业差评师“敲诈”卖家,有的就是差评师和删评师合伙坑卖家—前脚差评师给你差评,后脚删评师主动上门说给你提供删差评服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部分买家“鸡蛋里挑骨头”,用差评来“要挟”卖家让利。
对此我本人认为,在电商领域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互的制衡。我接触过的这么多卖家,超过一半都出现过被差评师敲诈或者无厘头差评恶搞的情况,当然也有一部分时竞争同行搞得一些小动作。
从实际操作可行性出发,我给出的建议就是首先卖家自己要“身正不怕影子歪”,售后服务这块一定要“保质保量”,千万不要有那种“自己动了歪心思还希望别人抓不住”的侥幸心理;其次是保留各项交流沟通证据,不管是在电商平台还是在其他社交工具与对方沟通的时候都要多留个心眼。
产生差评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当差评出现时你没有用专业的“危机公关”去对接,即使对方不愿意删除差评,你也要把你对他差评诚恳处理态度展现给所有人看,让大家来评这个理。在这种情境下,如果你处理得当,差评反而成为你品牌形象正面展示的舞台或者营销工具。
我相信这部电商法肯定还会继续完善,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买家本质上不会滥用差评,只不过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肯定会有碰撞和争议,需要我们的电商平台在制定相关游戏规则时,就要兼顾到交易双方的相互制约。而差评相关问题本质上还是属于彼此情商范畴,就看我们自己能否有足够的情商去处理这些事情。